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市公用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绿化普遍提升。
一、水务系统齐发力,排水供水能力翻倍
防洪、堤防、供水、排水能力大提升,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从1949年的10.5万立方米/日发展到2018年的531.3万立方米/日增长近50倍。
(一)防洪能力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市防汛工作实现了从被动防守到主动防御、从单纯依靠人力到综合措施应对、单一的工程建设到全面提质的转变,堤防、大坝、泵站等设施防洪能力显著提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三次(1954年、1998年、2016年)典型洪水看:1954年,发生重大险情9起,汉阳城区因堤防溃漫而受淹;1998年,民垸扒口70余处,多个分蓄洪区启动了分洪蓄水;2016年长江、汉江及主要支流未出现较大险情,未启动分蓄洪措施,全市平稳渡汛。
武汉市是水利部确定的防洪重点城市,城市防洪任务非常重,防洪形势十分复杂。全市以河道堤防为基础的防洪体系得到了巩固。分蓄洪区运用为补充的防洪措施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位于我市蔡甸区、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区)的杜家台分蓄洪区自1956年建成以来,共分洪分流运用21次,分洪总量196.7亿立方米,最大分洪流量5600立方米/秒(1964年10月),为汉江下游地区防洪做出了巨大贡献。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应对特大干旱、旱涝急转、1998年流域性特大洪水、2016年特大洪涝灾害、2017年长江1号洪峰以及汉江秋汛、2019年强降雨等洪涝灾害,确保了城市防洪安全。
(二)堤防建设不断加强
武汉市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全市河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65条,长江、汉江穿城而过,在汉口龙王庙交汇,形成独具武汉特色的三镇鼎立地域格局,长江武汉段境内流程145.5公里,汉江武汉段境内流程62公里。
1949年5月武汉解放时,三镇市区堤防总长只有108公里,但由于堤防高程未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抗洪能力较差。解放后到1954年大水前,市人民政府按照防御28.28米水位对三镇堤防进行培修加固,重点堤段如张公堤高程达到29.5米,年久失修和历经战争创伤的堤防得到初步整治,为抗御1954年特大洪水打下了基础。
1954年长江流域遭遇有水位记录以来的特大洪水,汉口武汉关水位最高记录为8月18目的29.73米。全市军民总动员,组成一线防汛大军30万人,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抗洪斗争胜利。三镇堤防实际抗洪能力也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检验。
经历1954年历史性大水以后,武汉的堤防建设又跨入了一个新阶段。1954年洪水后的加高扩建、1980年后开始的形象达标建设和1998年后的堤防整险加固,特别是1998年汛后的武汉市城市防洪建设史上规模空前的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长江、汉江干堤抗洪能力有了质的提高,形成由长江、汉江干堤和重要连江支堤组成的808公里城市防洪工程,保护范围包括全市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为3个防洪保护圈、8个防洪保护区和6个防洪区。近年来,因三峡水库的调蓄、城陵矶附近地区洪水调控能力的增强,提高了长江干流洪水调度的灵活性,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市附近地区的蓄滞洪区运用,可避免武汉防洪水位失控。
自1998年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以来,武汉市就拉开了江滩公园建设的序幕,通过整治后的龙王庙,经受了1999年长江历史上第三高水位(28.89m)的考验,无一险情发生。近20年以来,遵循三环以内两江沿岸全部建成江滩滨水景观的思路,我市规划建设江滩长度约102公里(含天兴洲17.4公里)、面积1000万平方米、绿地650万余平方米其中长江两岸,(从白沙洲大桥至天兴洲大桥)55公里、面积550万平方米、绿地350万余平方米。汉江两岸(从长丰桥至汉江河口)29公里、面积300万平方米、绿地210万余平方米。目前全市已建成总长约64公里、总面积约74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460万平方米的两江四岸江滩滨水空间,其中已建长江江滩长度38公里、面积430余万平方米、绿地面积310平方米;已建汉江江滩长度26公里、面积310余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50余平方米;正在建设的江滩共有9公里,待建江滩27公里。两江四岸江滩的建设,既为武汉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了机遇,又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质、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一大引擎。
(三)排水能力日益增强
武汉解放后70年来,城市建设规模、功能、性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排水事业也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1949年5月武汉解放时统计:三镇行政辖区土地面积30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34.7平方公里,人口102万人。三镇城区街道加上近郊公路总长433公里(其中柏油、水泥高级路面约60公里);埋设地下水道91.6公里(其中明沟25.6公里),7座小型泵站,总抽排能力不足2立方米/秒。
解放后,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大量湖塘、低地被填做填做建设用地,很多湖泊又改建成专用渔场,不让雨水自然出入,现存湖泊已远远满足不了城市排水的要求。50年代按照“污水出江,雨水入湖”的原则,修建了部分下水管网和泵站,并对解放前修建的下水道进行改造。60年代又修改了武汉排水规划,并兴建了部分工程。
进入80年代,城市建设再次进入高潮,兴建了一大批城市排水设施,很多设施一直沿用至今。到80年代初,我市管网已增加到500多公里,泵站30座,抽排能力110立方米/秒。随后,按照“分区排水、分散出口、就近排江、城乡兼顾、排灌结合、以排为主”的排水原则,新建了汉口黄孝河整治工程、汉口机场河分流工程等排水泵站。到1990年,我市下水道总长达993.24公里,排水明渠196.49公里,排水泵站47座,总抽排能力317.909立方米/秒,其中抽排出江能力为307.587立方米/秒。到2002年,我市共建有下水管道l431.15千米,箱涵282.64千米,明渠156千米,泵站72座,总抽排能力为714.08立方米/秒,中心城区服务面积283.34平方公里。
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建设了大量市政排水管、箱、涵,并随之新、改、扩建了民生路泵站、汉钢西泵站、后湖泵站三期等一批排涝泵站。2016年,我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13.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市政排水管网总长达到4803.8公里,其中雨水管网4254.48公里,合流管549.32公里,泵站外排能力达到980立方米/秒。
2016年,武汉市遭遇199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洪涝灾害,一周降雨量创历史之最,全市多地出现严重内涝。为此,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排水防涝工程建设力度,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理念,新建了一大批排水防涝补短板项目。新、改、扩建了龙角湖泵站、江南泵站、港西二期泵站等一大批排涝泵站,以及东湖港、东杨港、南湖连通渠等一大批主干排水通道。截至2018年,我市中心城区共有各类排水泵站119座(含中转泵站),其中外排泵站49座,外排能力达到1872.6立方米/秒;市政排水管网(含合流管)共有6071.3公里。
(四)供水能力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96年为武汉供水事业的发展期,全市水厂的数量从3座发展为14座,供水能力从10.6万吨/天发展到277.6万吨/天,这一时期以不断扩增水量为导向,供给服务率接近100%,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散,就地就近取水成为现实,水源趋向多样化,包括长江、汉江、东湖、梁子湖等。从1996年至今为提质期,水厂发展从关注水量转向关注水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长江、汉江”为主的“双水源”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汉市自来水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53年,武汉市自来水公司成立,在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下,供水设施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至1982年底,武汉市自来水公司日供水能力达到118.6万吨/天;至1995年底,武汉市自来水公司已拥有11座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7.6万吨/天,供水管网总长已达到3134.35km,用水服务人口达到321.82万人;2002年10月,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组建,负责武汉市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2011年,武汉市水务集团所属供水系统总生产能力达到327万吨/天,供水服务总人口达551万人,供水服务面积涵盖武汉市主要城区及部分远郊城区,供水服务面积约720平方公里,供水管网总长达到6972km。截止2018年,全市有供水厂61家(其中乡村分散供水工程10个),总供水规模593万吨/天,服务人口达1089万人。其中城市水厂24家,总规模565.7万吨/天,服务人口1006万人;乡镇水厂27家,总规模26.4万吨/天,服务人口82万人;乡村分散供水工程10个,总规模0.9万吨/天,服务人口1万人。城市供水水源地主要为长江和汉江,两江取水量占比为92%,Ⅲ类及以上水体占比为99.7%。
(五)生活污水有效处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市污水处理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60年代以前,武汉市的污水系统建设仅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的污水系统均直接或间接由国外发达国家进行设计或建设,且这一阶段的污水系统不强调处理而强调集中收集后外排。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污水系统建设未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有序建设。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武汉市主要围绕东湖的保护开展了一系列污水收集与处理项目建设,但尚处于起步和实验阶段,处理等级较低,其他地区大多以“明改暗”方式来改善建城区的直接环境影响。1990年代后期以后,武汉市的污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始进入加速阶段,并在2000年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污水处理能力提高迅速,城镇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1980年代,随着武钢的建设,在新建生活区首次系统配套建设了污水管网系统,拉开了我市污水设施建设的序幕。1980年7月,武汉市政府决定实施治理东湖第一期截污工程计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沙湖污水处理厂(武汉水质净化厂)、东湖路泵站和八一路泵站,项目于1984年开工建设,历时6年建成,具备5万吨/日的一级处理能力。沙湖厂的运行实现了武汉市城市污水处理零的突破。武汉市于1995年专门成立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武汉市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随后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大规模的污水收集与处理项目的建设。1998年世行贷款污水治理项目动工,总投资14亿元,该项目包括兴建二廊庙、龙王嘴、沙湖(扩建)污水处理厂及相应的污水收集系统,每天可处理38万立方米的污水。同期,武汉市还利用芬兰政府贷款和北欧投资银行贷款建设了黄浦路10万吨/日的污水深排江工程。2000年以后,在世行、亚行和其他银行贷款支持以及及社会资金的参与下,先后建成了南太子湖、汤逊湖、沌口、汉西、三金潭、黄家湖、落步咀、黄金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九座污水处理厂。
截止2018年,我市中心城区共建成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厂12座,服务面积715平方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9.5万吨/日,尾水排放标准均达到一级A。配套建成污水收集管网约2200公里,污水收集干网系统基本形成,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92.5%稳步提升至2018年96.5%。
二、园林事业大发展,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市大力推进荒山造林、开辟苗圃、恢复公园。改革开放以来,重建黄鹤楼、建设东湖风景区,描绘“山水园林”画图,跻身“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之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垃圾场上建园博、大东湖上织绿道、长江两岸造森林,不断谱写“生态化大武汉”绿色新篇章。截至2018年,全市森林面积185.7万亩,森林覆盖率22.88%(二类调查数据),建成区绿地面积28557.7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8年为9.61平方米较1985年增长5.3倍。
解放前夕,武汉仅有汉口中山公园和武昌首义公园两座公园。街道绿荫稀少,公共绿化面积只有29公顷,树木不足5万株,绿化覆盖率为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只有0.29平方米。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武汉群众性植树造林屡掀高潮。截至1965年,三镇育成树木2700万棵,200多条街道林荫夹道,500余街心花坛清新可人,江河大片防浪林树大荫浓,市内几十座荒山披上绿装。
20世纪80年代,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主楼以清代同治楼为蓝本,雄浑稳健。武汉动物园在汉阳墨水湖畔建成,当时推列中国八大动物园之一。
20世纪90年代,武汉开辟了四美塘公园等30多个新公园、新景区,建成田田、西北湖、洪山、梨园、青山、光谷、首义等园林化城市广场。东湖风景区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武汉江滩绿化起始于青山。其后汉口、武昌、汉阳陆续启动“两江四岸”江滩公园建设。2013年,青山江滩公园生态化改造,为这一绵延百里,全球最具规模的大河滩涂公园,开启新一轮建设。截至2018年底,武汉长江、汉水江滩公园建设已达58公里,总面积670万平方米。
2003年,组织成立了武汉市公园协会。2005年,武汉整治蛇山,“拆房见山”、“山体覆绿”之法,推及中心城区其他15座山体。城外,54座破损山体得以修复。九峰、马鞍山一线,建成30平方公里森林公园。同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2010年,武汉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2年开始,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绿道1103公里。其中,全长101.98公里的“世界级”东湖绿道,入选“联合国人居环境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并获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规划卓越奖”。2014年,划定全市447座山体保护范围,实施“一山一策”管理。201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武汉凭借对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后建设园博园,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2016年该项目再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个时期以来,武汉街头涌现出数以千计的小花园、小游园、小亭园、小森林。2017年,武汉园林和林业联手媒体,发动民众再寻“巴掌地”,当年新建“口袋公园”107座。2018年底,三镇综合性公园、广场总数达到81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8年为9.61平方米较1985年增长5.3倍。
我市按照“五焚烧、两填埋、两预处理、四餐厨”的规划布局,建成了5座焚烧厂;2座填埋场;2座水泥窑协同预处理厂;4座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关闭了一批简易填埋场,其中金口垃圾填埋场已完成生态修复并将土地移交给市园林和林业局做中国第十届国际园林博览会主会场。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2万吨/日,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新城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推进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基本实现餐厨废弃物收运全覆盖,2018年处置餐厨废弃物约23万吨,顺利通过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验收。
建筑垃圾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建筑弃料不出区”管理模式,建成22个移动式弃料资源化处置点,推进7座建筑弃料资源化处置厂建设。加强建筑弃土管理,管好工地、运输、消纳各环节,完成蔡甸千子山等3座弃土消纳场划建设,建筑弃土污染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稳步推进公厕和垃圾转运站建设,建立生活垃圾处置市区共担机制。大力推进各类厕所建设改造,新改扩建城镇公厕356座,提前完成“厕所革命”2018年建设改造任务。开放社会厕所563座,超额完成三年500座的目标任务。开展公厕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完善功能设施,规范保洁维护,推行智能管理,提升全市厕所管理水平。强化垃圾处理设施的监管力度,建成9座中小型垃圾转运站。
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抓住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广泛宣传、示范引领四个关键点,在全市1.6万家单位(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259个社区、863个居民小区、340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2018年9月26日,国家住建部在武汉召开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会,对我市给予充分肯定。
强化市政设施维护。有效落实道路维修工作,健全维护管理体制,提高道路破损处理效率,共修复各类道路病害、破损443万平方米。
规范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管理。完成机动车停车收费社会化改革,建成“武汉停车”系统,全市停车能力32万辆。规范共享单车停放秩序,全年共整治乱停乱放单车89万余辆,集中规整单车15.7万余辆次。新增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位6000余处。完成“创新城市共享单车共享管理机制”创新项目,加强机动车道路停车智能化管理,道路临时停车泊位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出行快捷方便
解放初期,全市仅有几条公共交通线路,交通出行十分不便。经过几十年发展武汉市交通设施大为改善。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018年为13.7标台,比1986年增长近70%;特别是近二十年,是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大提升时期,城市建设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实现“脱胎换骨”的变迁,目前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在奋力追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一)轨道交通从无到有
1999年底至2018年,轨道交通实现由无到有、由线到网,新增通车里程318公里。2004年7月开通第一条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从2010年起轨道建设步入快车道,实现每年开通1条线路到每年开通2-3条线路。截止目前,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全国排名第五(前四名为上海705公里、北京636公里、广州481公里、南京378公里)。目前在建轨道交通15条,累计长度314公里,总建设规模居全国前列。
(二)城市快速路由少到多
1999年底至2018年,城市快速路实现由少到多、环射成网,新增快速路里程240公里。1999年底,快速路仅一条环线(一环线),长度28公里。从2008年起进入快速路的集中建设期,实现“一环”到“三环十一射”的跨越式发展,通车总里程达268公里(上海207公里,杭州240公里)。“三环”为“一环线、二环线、三环线”,“十一射”为江北快速路、武汉大道、姑嫂树路、长丰大道、墨水湖北路、龙阳大道-东风大道、国博大道、白沙洲大道、珞狮南路、雄楚大街、欢乐大道。预计2019年底将建成汉江大道、杨泗港快速通道,快速路将形成“三环十二射+一通道”的格局,通车里程将达到281公里。
(三)过江通道建设
1999年底至今,全市过江通道由“2座长江通道、3座汉江通道”增至“11座长江通道、9座汉江通道”的格局,新增9座长江通道和6座汉江通道,天堑变通途。
新增长江通道依次通车为:2000年建成白沙洲长江大桥、2001年建成军山长江大桥、2007年建成阳逻长江大桥、2008年建成长江隧道、2009年建成天兴洲长江大桥、2011年建成二七长江大桥、2014年建成鹦鹉洲长江大桥——世界首座主缆连续的三塔四跨悬索桥、2017年建成沌口长江公路大桥——长江上最宽桥梁、2018年建成三阳路长江隧道——万里长江第一条公铁两用隧道。
新增汉江通道依次通车为:2000年建成月湖桥、2001年建成京珠线汉江大桥、2002年建成长丰桥、2015年建成江汉六桥,2016年建成中法友谊大桥、2017年建成四环线汉江大桥。
(四)亮点工程
1999年底至今,建成中国最长湖底隧道东湖隧道、东湖绿道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中山大道荣获国际规划学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的国际殊荣。建成了武汉中央商务区、中法生态城启动段等综合管廊。完成了青山和四新海绵试点改造,通过国家试点验收。目前在建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月亮湾城市阳台等项目。城市亮点工程建设将显著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进入新时代,武汉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大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开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复兴大武汉的新征程,为把城市建设成为“发展更科学、环境更优美、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的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