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

武汉是华中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及国务院批准的长江经济带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的人口规模在全国大城市中居第七位。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武汉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一、武汉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

根据人口历史资料和人口普查资料,下面主要从总人口与总户数变动、人口变动状况两大方面对武汉市的人口发展基本状况作简要分析。

(一)总人口与总户数

人口统计口径分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1978年以前,仅有户籍人口统计;1978年以后增加了常住人口统计。

户籍总人口。1949年全市户籍总人口276.47万人,2018年883.73万人,增加607.26万人,增幅219.65%,年均增速2.4%。

户籍总户数。1949年全市户籍总户数64.92万户,2018年321.07万户,增加256.15万户,总户数接近翻了5倍。

常住人口。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555.10万人,2018年1108.1万人,增加553.00万人,增幅99.62%,年均增速1.7%。

(二)人口变动状况

回顾新中国七十年来,武汉人口的发展随着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变迁,总体呈现平稳增长。

1、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户数84.61万户,人口总数363.88万人。

人口总数由建国初期276.47万人增加到363.88万人,增长31.6%。这一阶段人口发展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机械增长的因素较大。引起这次人口大发展的原因:一是由于“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必然吸引大批人口迁入城市;二是由于人民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精神和物质条件相对的得到满足。

2、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户数97.91万户,人口总数452.13万人。人口总数由第一次人口普查363.88万人增加到452.13万人,增长24.3%,年均增长2.0%。这段时期分为两个阶段。1960-1962年,我市人口出现第一次低谷。其原因是由于某些失误和自然灾害造成三年经济困难,被迫调整经济,压缩城市人口,使得进城的职工和部分居民迁出武汉返回农村。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明显下降,人口出现负增长。1963年经济开始恢复,人口补偿性生育效果明显。这阶段部分年份出现城市人口集中外迁情况。

3、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户籍总户数139.43万户,户籍人口总数586.97万人,常住人口总数为587.74万人。户籍人口总数由第二次人口普查452.13万人增加到586.97万人,增长29.8%,年均增长1.5%。这一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形成了第二次人口发展高峰。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外迁的人口大量回迁返城并带入部分农村人口。

4、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户籍总户数178.83万户,户籍人口总数669.75万人。户籍人口总数由第三次人口普查586.97万人增加到669.75万人,增长14.1%,年均增长1.7%。常住人口总数由第三次人口普查587.74万人增加到690.31万人,增长17.5%,年均增长2.0%。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全面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此阶段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得到明显控制。

5、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户籍总户数213.66万户,户籍人口总数749.19万人。户籍人口总数由第四次人口普查669.75万人增加到749.19万人,增长11.9%,年均增长1.1%。常住人口总数由第四次人口普查690.31万人增加到804.81万人,增长16.6%,年均增长1.5%。千禧年初始,人口增速出现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快,生育政策松动,允许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孩。随后2013年进一步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宽松生育,这期间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武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来汉求学就业、创业经商,机械增长较快。

6、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户籍总户数274.58万户,户籍人口总数836.73万人。户籍人口总数由第五次人口普查749.19万人增加到836.73万人,增长11.7%,年均增长1.1%。常住人口总数由第五次人口普查804.81万人增加到978.54万人,增长21.6%,年均增长2.0%。

在以上人口变化六个阶段中户籍人口年均增长呈下降走势,常住人口年均增长在1.5%到2.0%之间波动。

 

二、武汉人口发展的基本特点

 

七十年来,武汉人口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常住人口突破1100万

2018年武汉市常住人口1108.1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978.54万人,增加129.56万人,增长13.2%,年平均增长率为2.0%;比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1060.77万人,增加47.33万人,增长4.5%;比2017年增加18.81万人,增长1.7%。我市人口总体呈现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保持平稳,功能区吸纳常住人口较多,新城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特点。

(二)城镇人口逐年增长,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2018年,我市城镇人口889.69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135.54万人,增长18.0%,年均增加16.94万人;比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增加47.32万人,增长5.62%,年均增加15.77万人;比2017年增加17.82万人,增长2.04%。我市城镇化率在2017年首次突破8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80.29%,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提高个3.22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0.8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从分区情况看,七个中心城区中,除洪山区城镇化率为97.04%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城镇化率均达到100%。在我市新城区中,蔡甸区(40.05%)、江夏区(55.00%)、黄陂区(47.92%)、新洲区(53.42),城镇化进程加快,分别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提高6.70、6.53、12.83、7.15个百分点。随着国家有关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实施,我市新城区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出生与死亡率此涨彼降,人口自然增长稳中有升

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年内出生人口7.01万人,出生率为7.18‰,出生人口比“五普”时的5.70万人增加1.31万人,出生率比“五普”时的7.10‰上升0.08个千分点;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出生率为9.19‰,比2010年上升2.01个千分点。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年内死亡人口4.19万人,死亡率为4.29‰,死亡人口比“五普”时的4.15万人增加0.04万人,死亡率比“五普”时的5.17‰下降了0.88个千分点;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死亡率为4.12‰,比2010年下降0.17个千分点。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1.93‰上升到2010年的2.89‰;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7‰,比2010年上升2.18个千分点。

(四)总人口性别比更趋合理,出生婴儿性别比仍偏高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03.31万人,占总人口的51.43%;女性为475.23万人,占总人口的48.5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由“五普”的107.20下降为105.91,下降了1.29个百分点,显示全市总人口男女性别比更趋合理化。

2010年我市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9.73,虽然比“五普”时的127.81下降了8.08个百分点,但与国际上出生婴儿性别比标准值103-107的区间相比仍偏离较大。

(五)户规模呈小型化趋势,二孩家庭增多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为293.28万户,比“五普”增加66.0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16.16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与“五普”的3.17人相比减少0.39人。全市三人及以下的小型家庭户224.47万户,比“五普”增加73.59万户,占全部家庭户76.54%,其中:三人户97.80万户,占全部家庭户的33.35%。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家庭户为280.83万户,比2010年减少12.4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90.78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比2010年上升0.04人。普查数据表明,随着武汉市生育水平多年来在低位徘徊、城镇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年轻人婚后独居等因素影响,城市家庭户规模小型化趋势更加明显,全市家庭户三分之一为三口之家。随着2015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累积的二孩需求集中释放后回落,二孩家庭进入平稳增长时期。

(六)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7.69万人,占总人口的9.98%;15-64岁的人口为801.33万人,占总人口的81.8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9.51万人,占总人口的8.13%。同“五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4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4个百分点。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06.01万人,占总人口的9.99%;15-64岁的人口为857.76万人,占总人口的80.8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7.02万人,占总人口的9.15%。同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0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02个百分点。

(七)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升,文盲人口降幅超过四成

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46.51万人,比“五普”增加了147.59万人,增长了2.5倍;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万人,比“五普”增加了46.49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22.69万人,比“五普”增加了57.97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29.70万人,比“五普”减少了57.93万人。同“五普”相比,全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23万人上升为2.52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07万人上升为2.18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29万人上升为3.30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33万人下降为1.33万人。数据表明,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减少了近三成,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成倍增长,高素质人才激增,一方面表明我市经济发展对人才吸引力增强,另一方面与武汉高层次教育资源雄厚、高校众多和高校扩招密切相关。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为22.43万人,比“五普”减少了18.26万人,降幅超过四成,文盲率(文盲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比重)由“五普”时的5.05%下降为2.29%,下降了2.76个百分点。

(八)各民族齐聚武汉,五十六个民族实现大团聚

2010年,全市汉族人口为969.6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9.1%,少数民族人口为8.85万人,比“五普”增加3.42万人,增幅为62.97%,大大快于总人口21.59%的增长,占总人口比重为0.9%,比“五普”提高0.23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个数由2000年的49个增加到55个,我市实现了56个民族大团聚局面。

少数民族中超过5000人的民族有5个,分别是土家族(30215人)、回族(21777人)、壮族(6652人)、满族(5951人)、苗族(5608人);介于1000-5000人的民族有7个,分别是蒙古族、维吾尔族、瑶族、藏族、彝族、侗族、布依族;其余少数民族人口数均不足1000人,人数最少的仅1人,是德昂族和独龙族。十年来少数民族人口的大幅增加和快速增长,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有效地贯彻落实。

 


下载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