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激发城市无限活力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八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激发城市无限活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武汉体育走过了一条飞跃发展之路。1949年武汉的解放,标志着武汉体育的新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了武汉体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是继2007年第6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后在武汉举办的更大的一次盛会,将翻开武汉体育史上崭新篇章。

一、体育事业发展回顾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劫,增强人民体质",并12次在武汉畅游长江。武汉作为中南区、大军区的体育中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年间,举办市级竞赛达1000次,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总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武汉体育开始推行改革,逐步走向兴旺。1993年,国家体委颁发《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6个方面29项改革措施。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诞生,标志着体育行业步入有法可依的新时期。结合实际,武汉出台《武汉市体育场所管理办法》等地方体育法规。2007年,《武汉全民健身条例》出台,使武汉体育事业发展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群众体育活动逐步恢复,重建了469个基层体育组织,会员18.87万人。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锻炼、传统项目开展等工作走上制度化,学生体质得到增强,运动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1982年,仅田径一项,中、小学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的达1020人。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至1982年间,各区、县、产业系统、学校等市属单位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达千次之多。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6名武汉运动员,代表我国出征,周继红获得女子跳台跳水金牌,童辉获得男子跳台跳水第4名。自此之后的连续7届奥运会上,武汉运动员摘取金牌13枚,周继红、陈静、伏明霞、乔红、肖海亮、高凌、刘国正、李婷等8人走进了奥运会冠军殿堂。武汉现有国际级运动健将38人,国家级运动健将400余人。1980—2016年,武汉运动健将们在国际竞赛中夺得奥运项目金牌395枚和非奥运项目金牌18枚;在国内国家级比赛中夺得奥运项目金牌667枚和非奥运项目金牌96枚。

2011年,武汉姑娘李娜不负家乡和祖国人民的期待,在法网女单决赛中勇夺冠军,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赛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书写了中国体育新的辉煌。

二、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市有2个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体育先进县(区)”、1个“田径之乡”、7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6个“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拥有体育场馆5470个,健身路径2018条(平均每个社区2.3条)社会体育指导员14230人。汉口江滩健身长廊1500米,器械190件,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体育公园”。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全部推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市有80所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被人民日报评论为“是进一步破解社区体育事业的突破口”。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总目标,以增强市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根本目的,牢牢把握武汉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战略性机遇,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市民科学健身素养不断提升,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持续增加,全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30万人。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元,健身组织活力显著增强,健身消费支出明显提高。构建了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市民体育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打造出充满时尚活力的运动之都,健康之城。特别是2015年6月新修订的《武汉市全民健身条例》颁布施行以来,我市立足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紧紧围绕便民惠民的核心,将全民健身纳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研究制定了《武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截至2017年12月,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达到358.4万人,市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0%,多项指标处于中部领先、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三、展示城市体育形象

在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武汉体育工作者不畏强手,奋勇当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书写了一篇又一篇辉煌的历史篇章。

一城会,武汉派出163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全部12个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12枚、银牌15枚、铜牌15枚,团体总分442.5分,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列全国第二名,金牌数居全国第三名。 

二城会,武汉市派出110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除射箭、足球、篮球、排球之外13个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8枚,团体总分308.5分,金牌数列全国第二,总分居全国第四。

三城会,武汉派出144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除射箭、柔道、篮球、排球之外12个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16枚、银牌5枚、铜牌6枚,团体总分308.5分,金牌数列全国第四位。

四城会,武汉派出142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除足球、篮球、排球之外13个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17枚、银牌13枚、铜牌13枚,金牌数列全国第四位。

五城会,武汉派出261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19个大项的比赛,189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共获得金牌7枚、银牌2枚、铜牌14枚,团体总分列全国第10,奖牌总数列全国第11位,金牌数列全国第14位。

 六城会于2007年10月在我市举行,武汉代表团136名运动员,参加14个大项、15个分项、16个比赛项目角逐,共获得46枚金牌、32枚银牌、26枚铜牌,获得金牌和总分第一名。在所有参赛的20个大项上,我市22支队伍全部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不仅获得了骄人的竞赛成绩,同时获得精神文明的全面丰收。

七城会,武汉体育代表团总派出105名教练员、180名运动员组团参赛,共获得14枚金牌、10枚银牌、13枚铜牌,总分437.5分,同时代表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金牌总数位列参赛城市第六。 

四、体育产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体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从1993年起,足球率先走向市场,成立了职业化足球俱乐部,先后有武钢、红桃K、红金龙、黄鹤楼、武汉光谷、卓尔集团等10余家企业出资独办武汉足球队。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大连之后,第4个同时拥有男足、女足、五人制顶级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城市,在全国率先进入“亚洲展望计划”城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也随之实现整体跃升。以产业基地参评为抓手,发现培育扶持体育产业品牌。“当代明诚”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我市有23家企业被推荐入围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资助项目。出台《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编制《武汉市加快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健康发展。体育彩票销售屡创新高。2017年,我市体育彩票销售达到32.31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收34.29%。继续实施体育竞赛及全民健身活动资助项目,2017年我市有61个项目得到资助,资助金额达32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体育活动约2000万元。

五、大型赛会异彩纷呈

一年一度的横渡长江竞赛活动从1956年开始,至今全市共组织45届,累计17.4万群众和运动员参加,已成为具有突出武汉地方特色的传统大型体育活动项目。新世纪迄始,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将传统的渡江活动升级为7.16渡江节,固定为每年7月16日举行,同时活动前后一周命名为全国游泳健身周。目前渡江活动分竞渡和横渡两个部分,每年有来自全国数十支横渡群众方队参加,人数5000余人,抢渡选手来自世界各地,比赛你追我赶气氛热烈。

近年来,我市以高端赛事为引领,着力建设国家体育赛事产业中心。每年举办30项左右全国性以上档次的国际国内赛事,保持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地位。2014年举办首届武汉网球公开赛,赛事收益0.9亿元,产出效益11.3亿元,媒体传播价值达3亿元。“一城五马”是武汉着力打造的又一个城市新亮点,武汉马拉松(汉马)、武汉水上马拉松(水马)、武汉赛马节(赛马)、世界飞行者大会(天马)、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大会(铁马)等系列高水平体育赛事,形成了武汉体育运动独特品牌和名片,开启了武汉体育水陆空“五马奔腾”的新格局。武汉马拉松赛道被赞为“最美赛道”,仅仅举办两年的武汉马拉松直接从中国田协马拉松铜牌赛事上升为金牌赛事,入围中国马拉松大满贯。武汉国际赛马节创造了规格最高、观赛人数最多的全国纪录,向“赛马之都”迈出新步伐。创新举办水马、天马赛事。2017年武汉首届水上马拉松亮相东湖,其影响远远超越了竞技的范畴,展示出竞争协作的文化精神,放射出炙热的城市活力;2017年“天马”赛事创造了全国航空运动的十余项“第一”,产业招商突破千亿,全球收听收看和新媒体点击十亿人次,“天空很辽阔、我们一起飞”一时成为网络流行语。2018东风风神·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大会(铁马)在武汉体育中心举行,共有30多个国家的219名顶级车手参赛,创造了国内汽车运动比赛规格、赛事项目、参赛车辆和车手人数的多项第一。

“五马奔腾”开创了武汉体育赛事新格局,“跑汉马、游水马、观赛马、赏天马、看铁马”成为城市生活新时尚。央视以《大武汉 一座国际体育T台》为题点评武汉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武汉举办国际国内大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正紧追北上广,在中部当仁不让的位居第一。”2018年,以“一城五马”为带动,我市还举办了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12强赛、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等系列国际高水平赛事活动。


下载 打印